英国的历史

爱百科 187 0

英国历史-正文  全称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。欧洲西北部岛国,国土由大不列颠岛上的英格兰、苏格兰、威尔士和爱尔兰岛上的北爱尔兰 4部分和众多小岛组成。西、西北濒临大西洋,南、东和法国、荷兰、丹麦隔海相望。海岸线曲折漫长,岛上河流纵横,航运便利。面积244108平方公里,人口5625.6万(1984),主要是英格兰人,占人口的80%以上,其次为苏格兰人,爱尔兰人,威尔士人等。居民多信奉基督教,其中大部分属于英格兰教会(英国国教),一部分属于苏格兰教会,另有部分居民信奉天主教。通用英语,首都伦敦。

  古代不列颠  在不列颠群岛上很早就有人类活动。约公元前第3千纪,伊比利亚人从欧洲大陆来到大不列颠岛东南部定居。约公元前700年以后,居住在欧洲西部的克尔特人不断移入不列颠群岛,其中有一支称为不列吞人,不列颠这一名称可能来源于此。克尔特人已知使用铁器,耕犁在技术上不断进步,并已使用货币。生产力发展促使克尔特社会逐渐分化。

  公元前55和前54年,G.J.凯撒两度率罗马军团入侵不列颠,均被不列颠人击退。公元43年,罗马皇帝克劳狄一世率军入侵不列颠。征服不列颠后变其为罗马帝国的行省。罗马人以位于泰晤士河口的伦敦为中心,向四面八方修起大道,连接各地的城市,使伦敦成为罗马不列颠统治和对外联系的中心。为阻止北方克尔特人南下,公元1世纪20年代罗马皇帝P.A.哈德良在位时期,罗马人在大不列颠岛北部修建了一条横贯东西、全长 118公里的长城,史称哈德良长城(见彩图)。在罗马人统治的东南地区,罗马人和克尔特人上层抢占部落的公有土地,建立起奴隶制大田庄,变克尔特人或战俘为奴隶。罗马人强迫奴隶从事耕种、采矿,奴隶贩子还把奴隶远销到欧洲大陆。3~4世纪,随着奴隶反抗斗争的加剧,罗马帝国逐渐衰落。4世纪中叶前后,不列颠反抗罗马统治的斗争也渐趋激化。到407年,罗马驻军被迫全部撤离不列颠,罗马对不列颠的统治即告结束。 中古时期的英国  从5~6世纪日耳曼人入侵,到17世纪中叶资产阶级革命爆发,是英国封建生产方式形成、发展和衰落的时期;学术界亦有把诺曼征服视为英国中古史开端的观点。

  盎格鲁-撒克逊人入主不列颠  罗马人撤离后,居住在易北河口附近和丹麦南部的盎格鲁-撒克逊人以及来自莱茵河下游的朱特人等日耳曼部落,从5世纪中叶起陆续侵入不列颠。入侵过程延续约一个半世纪。入侵者洗劫城镇和乡村,不列颠人被杀戮或沦为奴隶,有的被驱赶到西部、西北部山区,大部分人同入侵者融合,形成后来的英格兰人,或称英吉利人。到7世纪初,入侵者先后建立起7个强国:东部和东北部盎格鲁人的麦西亚、诺森伯利亚和东盎格利亚,南部撒克逊人的威塞克斯、埃塞克斯和苏塞克斯,东南部朱特人的肯特。这个时期史称“七国时代”。

  盎格鲁-撒克逊人入侵时是氏族部落组织。入侵过程中,原来的氏族组织解体,按地域组成的村社代之而起。村社土地公有,归村社自由农民使用。随着生产力发展,土地逐渐变成私有财产,出现了贵族、大土地占有者、依附农和奴隶。村社成为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向封建土地所有制过渡的形式,一般认为是英国社会封建化过程的开始。6世纪末,基督教传入英国。597年,罗马教皇格列高利一世(590~604在位)派修士奥古斯丁到英格兰传教。到7世纪下半叶,英格兰全境基本上都皈依了罗马基督教。  丹麦人入侵  从8世纪末开始,以丹麦人为主体的斯堪的纳维亚人屡屡入侵英国。为抗击丹麦人,威塞克斯王国国王埃格伯特(约802~839在位)于 827年统一七国,建立统一的英格兰王国。到9世纪末,丹麦人已在大不列颠岛上建立大片居留地。879年,阿尔弗烈德大王和丹麦人订立条约,将英格兰东北部划归丹麦管辖,称为“丹麦区”。10世纪初,阿尔弗烈德大王的后继者逐渐收复丹麦区。11世纪初,丹麦人卷土重来,丹麦王克努特大帝成为全英之王(1016~1035在位)。克努特之子死后,英国王位复归于英人爱德华(1042~1066在位)。丹麦人占领期间,英国封建化过程加速。由于战争频仍,税课繁苛,特别是沉重的“丹麦金”,使自由农民纷纷破产,沦为依附农。国王以诏书的形式把土地册封给教俗贵族,成为封建领地。930年,英王下令“(自由)人必有主”,农民为躲避战祸和捐税、求得安全,便将土地交给大地主,再领回耕种,表示自己受地主保护。国王还给教俗地主以“特恩权”,即对领地内的依附农民实行政治、经济、法律等全面统治的权力。特恩权加速农民的农奴化。

  诺曼征服  英王爱德华死后无嗣,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于1066年率军入侵,同年10月进入伦敦,加冕为英王威廉一世(1066~1087在位),史称“征服者威廉”,诺曼王朝(1066~1154)由此建立。诺曼征服加速完成了早已开始的封建化过程,封建生产方式基本确立。威廉征服英国后,宣称自己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。他大量没收盎格鲁-撒克逊贵族和自由农民的土地,把全国可耕地面积约1/6和山林面积约1/3据为己有,其余的分给他的诺曼亲信和随从,并根据分封土地的多少,授以贵族爵位。教会也由诺曼人接管。威廉一世的封臣再将自己的封地分成小块,分赐给自己的附庸。通过分封土地,建立起一套严密的封建等级制度。威廉不仅要求自己的直接封臣宣誓效忠,要求封臣的封臣也对他效忠。

  1086年,威廉派出大臣到全国进行调查,编成土地调查书(亦称土地清丈册),详细记载每郡多少土地属于国王,多少属于领主,各领主又有多少附庸,每个庄园有多少土地、牧畜,多少自由农民、依附农民、奴隶,多少森林、草地、牧场、磨坊、鱼塘等,领地上有多少货币收入(见彩图)。编制清册的目的,是为了让国王详细掌握封臣的财产状况,从而要求他们严格履行封建义务。人们害怕这种调查,感到象是面临末日审判一样,因此调查清册被称为《末日审判书》。据这次调查,英国当时的人口约150~200万,贵族约占4%,自由农民占12%,农奴及其他依附农民占70%以上。这表明诺曼征服后,农奴制迅速发展了。在地方上,国王的权力主要通过各郡郡长贯彻。郡长由国王任命并直接管辖。为商讨国家大事,国王组织枢密院,该院当时又称元老院或国王法庭。诺曼王朝通过以上措施,建立起比法国更加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。这是英国封建制的一个重要特点。强大的王权得到中、小封建主、教会和富裕市民阶层的广泛支持,他们要求得到王权的保护。大封建领主反对王权过于集中,但他们封土分散,难以割据一方、同王权对抗。

标签: 不列颠 丹麦 罗马 英国

抱歉,评论功能暂时关闭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