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朝官员余子俊简介:与徐廷璋、马文升并称关中“三巡抚”

爱百科 20 0

余子俊(1428-1489),字士英,明代官吏,四川青神县(今四川省乐山市夹江县青州乡金星村)人,景泰二年(1451年)进士,授户部主事,进员外郎。在部十年以廉洁奉公称。苦筑延绥长城,史称“尽心边计,数世赖之”。 巡抚榆林时,与徐廷璋、马文升并称关中“三巡抚”。 官至兵部尚书、太子太保,弘治二年(1489年)逝世,享年六十一岁,追赠太保,谥号肃敏。

人物生平

初入仕途

景泰二年(1451年)余子俊考中进士,余子俊被授予余子俊户部主事官职,升为员外郎。在户部十年,以清廉有才干而著称。后调离户部任西安知府,遇到灾年,余子俊打开粮仓取出十万石粮食救济贫民,偿还时区别对待,做到官府不受损而百姓得到救济。

成化初年,主管部门上报政绩突出应当受到表彰的官员,知府有十人,而余子俊位居第一。由于林聪推荐,余子俊被任为陕西右参政,一年多后提升为右布政使。成化六年(1470年),转为左布政使,调任浙江,刚刚半年,授余子俊右副都御史官职,巡抚延绥。

兴工修筑

巡抚王锐从长远考虑请求沿边境筑墙建堡,工程还未动工就被否决了。余子俊上疏说“:三边只有延庆平坦开阔,利于驱马急驰。寇屡次入侵,俘获边民做向导,一直进入河套驻扎放牧。从此寇竟居于塞内,我们反而屯于塞外,在沿边筑墙建堡是当务之急。况且现在旧界石还在,高山多悬崖陡壁,依照山形,随着地势,有的铲削,有的垒筑,有的挖壕沟,延绵相接,形成边墙,这对于边墙工程来说较为方便。”尚书白圭以陕西百姓正贫困,奏请缓兴工程。不久寇进入孤山堡,又入侵榆林,余子俊先后与朱永、许宁一起击败寇贼。

这时,寇占据河套,连年派遣大军征讨,没有什么实际效果。成化八年(1472年)秋,余子俊说:“现在征讨河套的兵马驻扎在延绥的有八万,牲口饲料靠内地,如果今年冬天敌寇不向北退却,又需要准备下一年的军需供应。姑且用今年的数额约略估计,米豆需银九十四万两,草料需银六十万两。每人运米豆六斗、草四束,应该动用四百零七万人,大约花费用八百二十五万两。公私冗杂繁乱到这种地步,怎能不改变谋划!臣先要求筑墙建堡,诏书说要等事情安定后再进行,请求于明年春夏敌寇人马疲乏时,役使陕西运粮百姓五万,供给食物,兴建工程,要求两个月完工。”白圭仍然坚持他的意见,阻挠兴建工程,明宪宗认为余子俊说的对,下令迅速进行此项工程。

余子俊先因军功升为左副都御史,第二年,又因捣毁红盐池巢穴有功,升为右都御史。由于巢穴被捣毁,贼寇因此远徙,不敢再在河套居住。内地忧患渐渐平息,余子俊就全力兴建工程。东起清水营,西抵花马池,连绵一千七百七十里,凿崖筑墙,又在其下挖濠沟,一直连绵不绝。每隔二三里建置..望台、崖栅以便巡视警戒。又在崖栅空处筑矮墙,横一斜二如箕状,用来..望和避箭。总共建筑城堡十一个、边墩十五个、小墩七十八个、崖栅八百一十九个,动用士兵四万人,不到三个月就完工了。墙内的土地全部分给军队屯垦,一年收获粮食六万石有余。成化十年(1474年)闰六月,余子俊向朝廷一一禀报工程之事,因为母亲年老恳求回乡,朝廷安慰挽留余子俊,没有批准余子俊返乡的请求。

主要政绩

当初,绥德州是延绥镇的地方官署所在地,所辖米脂县、吴堡县都在镇外,敌寇用轻骑进来劫掠,等镇兵发觉而去追击,总是追赶不上,敌寇往往得利而去。自余子俊将镇迁徙到榆林,增加守卫,扩大城墙安署军队,攻守器械都俱备逐渐成为重镇,敌寇来掠夺次数渐渐少了,军民得以平安耕种放牧。

成化十二年(1476)十二月,余子俊调抚陕西,在余子俊任西安知府时,曾因了解到居民为水质含碱发苦不能饮用而发愁的情况,他凿渠引入城西贑河的河水,解决人民的饮水问题。时间长了渠水往外漫而无法排泄,此时,余子俊主持在城西北开凿渠道排水,水渠流经汉代旧城到达渭水。对国家和百姓更加有利,号称余公渠。又在泾阳凿山引水,灌溉农田千余顷。打通到南山的道路,直达汉中,方便来往的旅客。对于毁塌破旧的学校、公署全部补修一新。上奏章免除岷州、河州、洮州三卫的戍守,南方的兵卒一万多人。更换了南北轮戍的兵卒六千多人,让他们各自戍守本土。岷州栗林羌反叛,余子俊埋伏军队突然出击,将其击败逃走。

免遭陷害

成化十三年(1477年),朝廷召还余子俊任兵部尚书。余子俊上奏章申述明确条例十项,又列立军功悬赏等级,由此朝廷内外有章可循。缅甸酋长卜刺浪企图夺取思洪发、贡章地,找借口向朝廷要求。余子俊说不能答应,朝廷谕止了卜刺浪夺地的企图。贵州巡抚陈俨等因为播州苗人暗中起事,请求调湖广、广西、四川兵五万,会同贵州兵一起围剿。余子俊说贼在四川,而贵州请求征讨,是为邀功,上奏章止息这件事。当初,余子俊疏论陈钺击杀进贡的夷人之罪,宪宗由于汪直的缘故宽恕陈钺。陈钺在汪直面前多方陷害余子俊,时逢余子俊因母亲去世回家守丧,才免遭陷害。

晚年生活

三年服满,宪宗授余子俊户部尚书,不久加封太子太保。成化二十年(1484年),兼任左副都御史,总督大同、宣府的军务。成化二十年(1484年)冬天返回朝廷。成化二十一年(1485年)正月,星相有变异,余子俊陈述时弊八种,宪宗大多采纳。没多久,又到边境巡视。

当初余子俊巡视宣府大同两镇,要求以延绥边墙法在两镇推行,因年成歉收而停止。到这次余子俊又巡视边境,余子俊坚决要推行,余子俊说东起四海治,西抵黄河,连绵一千三百余里,旧有墩一百七十个,应增建四百四十个,墩高宽都是三丈,估计需要劳动人手八万六千人,几个月可以完成。宪宗下诏书同意第二年四月开工,然而到了那个时候,年成不好,国家和百姓都不宽裕,陡然兴建大工程,上下都感到困难。余子俊又想责成边臣去完成,而自己不亲自管这件事,由此招来毁谤和议论。到冬天,余子俊上疏请求还京,宪宗听信谣言,改任余子俊为左都御史,抚巡大同。宦官韦敬进谗言说余子俊借修边墙侵吞财物,又弹劾余子俊以私人恩怨换将帅。兵部侍郎阮勤等为余子俊辩白,宪宗发怒,责备阮勤等。而给事中、御史又纷纷呈上奏章弹劾,宦官大半想搞垮余子俊。工部侍郎杜谦等前往调查,按实事情况公平地对待,返京向朝廷奏报换置将帅是同阮勤说的情况相符,没有侵吞建边墙的费用。然而花费银一百五十万两、米豆二百三十万石。耗费财物,劳动百姓,不能说没有罪。于是削去太子太保职,退休回家,这时是成化二十二年(1486年)二月。

成化二十三年(1487年)正月,兵部缺尚书,宪宗醒悟到余子俊无罪,又召余子俊回来任职,仍加封太子太保。明孝宗继位,因余余子俊是先朝老臣,对余子俊更加尊敬。弘治元年(1488年),余子俊上疏陈述十件事,完后又陈述边防七件事,孝宗大多同意实行。弘治二年(1489年),余子俊病重,还亲自撰写奏稿,陈述救荒息盗的办法。刚刚得到朝廷的允准便逝世,享年六十一岁。孝宗为其辍朝一日,追赠特进光禄大夫、太保,谥号“肃敏”,授其一个孙子为官 。


抱歉,评论功能暂时关闭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