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华上下五千年,如此浩瀚漫长的历史中,中国的政权在不断更替。中国的历史本身就是一部改朝换代的历史,经常看历史书或者影视剧的人也许不难发现,我国古代朝代的最高统治者是皇帝,这个称号从秦始皇伊始。
虽然说皇帝是天子,是天底下权力最高的人。但管理如此庞大的一个国家和如此多的人民,光有皇帝怎么能行?且不说可能皇帝是个不问政事的昏君,纵使是个贤明的君主,也无法长期高强度地去处理大大小小的事务。
因此,皇权得分一些出去,衍生了一些万人之上一人之下的职位,他们起到的作用就是辅佐天子治国理政。这其中人们最为熟悉的,应该就是丞相和宰相这两大职位,它们只有一字之差,那么两者之间又是否相同呢?
丞相的作用
先来说说丞相,它是我国古代朝廷中的一个官职。但这个官职可不一般,是百官之长,是仅次于皇帝的存在。
朝廷文武百官,如果皇上没在场,那么就是丞相最大,拥有最高的地位和最大的权力。当上丞相,也许是古代当官人最大的愿望。皇帝当不了,但当个丞相还是作为一个梦想去追逐的。
丞相的作用是什么呢?答案是掌管文武百官。皇上虽然细分了皇权,设立了众多官员帮忙处理政事,但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官员加起来总数也是个大数字,皇帝也是凡人身,无法面面俱到地掌控朝中百官。因此,另外设立丞相一职,可以帮助天子统领朝廷。
《三国演义》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,其中有这么一段情节,蜀国君主刘备屈身三顾茅庐请来诸葛亮,让诸葛亮挂上丞相一职,处理国家大事刘备都需要请求诸葛亮的意见。由此可见,丞相的地位是多么的高。
而就连一代枭雄曹操也当过丞相,那时的他明面上是丞相,实际上已是掌管汉室王朝的最高统治者,皇帝只是他的傀儡,这也就不难解释他有“挟天子以令诸侯”的底气和勇气。
在中国古代汉字中,“丞”有辅佐的意思,因此字面上的意思非常明了,皇上想找到一个自己信得过,干活又厉害的人来辅佐自己,其实本质上是要维护自己的统治。
朝堂之上,丞相的位置很奇妙,稍微前进一步就是帝位,文武百官大大小小的政事会先经过丞相,丞相过目后再递交一些极其重要的奏折给皇上。
俗话说得好,伴君如伴虎,世上没有绝对的信任。随着丞相的位置越来越稳固,在朝中的权势也越来越大,皇上也不得不有防备之心。
权力太大,便会危害皇权,毕竟丞相一职,只要胆子和野心够大,随时可以变成皇帝。因此,丞相这个官职是经常被皇帝起疑心的官职,稍有不慎,就会落个满门抄斩诛九族的罪名。
自秦始皇称皇帝开始,丞相一职就开始设立,一直到明朝时期。明太祖朱元璋任命了胡惟庸,但之后发现,胡惟庸有篡权的意图,朱元璋一怒之下下令斩了胡惟庸,而后更是直接废除了丞相这个官职,把权力完完全全集中在自己身上。
宰相又是什么职位?
除了丞相,大家还常常听说过宰相。丞相和宰相,两个词之间只有一个字的区别,那么两个职位是否有区别呢?答案是肯定的,丞相和宰相之间当然有所区别。担任丞相和宰相的都是能力极强的人,而两种官职的掌权地位其实差别不大。
本质上,丞相和宰相都是为了辅佐皇帝治国平天下。但古代王朝一直对这两个职位有区分,丞相一职在明朝时期被明太祖废除,宰相则一直保留。
所以说,朝廷之中可以没有丞相,但不能没有宰相。两个官职的人干着差不多的活,但丞相是丞相,宰相是宰相,不能混为一谈。
此外,最重要的区分点在于,丞相是个具体的官职,身居丞相位的往往只有一人。而宰相就不一样了,它是个统称,是个泛指。宰相可以不止是一个人,还可以是一群人。通俗来讲,丞相的位置是独一无二的,宰相的位置可能是共享的。
如何区分丞相与宰相?
前文已经说到,两个官职之间权力地位差别不大,但职位性质确实有略微差别。宰相这个概念要相对广泛一些,朝廷之中拥有比较大的权力的官员,也可以称作是宰相。所以,丞相都可以叫宰相,宰相不可以叫做丞相。
三国时期的诸葛亮、曹操,到宋朝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,再到唐朝的中书令,这些人都位高权重,把他们称作宰相,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,而他们当中只有诸葛亮和曹操是丞相。那么皇帝为何还要设置多个宰相呢?这还是得归因于天子的疑心。
虽然宰相们可以帮皇帝分担很多事情,但毕竟是外人,归根到底还是对皇位有巨大威胁的人。无论如何,天子都希望天下的江山都掌握在自己手里,由于祖传的规矩,丞相只能有一个,那就给丞相设个兄弟官职,宰相。宰相可就没有人数的限制了,可以设立多个。
设立多个宰相的好处在于,分权而治,宰相之间可能还能起到相互牵制的作用。为此,皇帝费了不少功夫,把宰相一人的权力分散给多人。事实证明,这样的处理方式确实对维护皇权起到了一些作用。
小结:
现在的古装影视剧中,经常把宰相和丞相混成一说,忽略了它们之间切实存在的概念差别,这其实是一种敷衍历史的表现。
一方面,我国历史源远流长,想要搞懂所有官职的高低之分,确实有不小的难度,但这也恰恰说明了学习历史文化的魅力所在。从宰相和丞相的区别还可以看出一些来自于古代统治者的管理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