真实的杜甫:并不潦倒 比貌似潇洒的李白好过很多

爱百科 34 0

  核心提示:我认为,穷苦的杜甫,是诗人杜甫通过诗歌塑造出来的自传体文学形象;他真实的人生其实并没那么穷苦。至少,杜甫的一生,比貌似潇洒、飘逸的李白,要好过很多!


网络配图

  唐宋以来,很多人都把杜甫当作受苦受难的典型,以为他大半生都处于饥寒交迫状态。刻画在人们脑海中的杜甫,无不是一个苦大仇深、穷愁潦倒的清癯老人的形象。这种认识和形象,跟实际情况大相径庭。历史上的杜甫,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穷苦。

  杜甫的后半生,跟妻子儿女分居两地,一家人为逃难翻山越岭的苦头是吃了不少,但真正濒临绝境,说得上饥寒交迫的,其实只有同谷时期。华州弃官之后,杜甫举家迁往秦州。初到秦州,杜甫一家居住在东柯谷。大概由于原先承诺能给予帮助的侄子杜佐,不能践诺,杜甫的西枝村草堂未能建成。不久,恰好有在同谷县为官的亲友来信相邀。于是,翻山越岭,又举家迁往同谷。不料,同谷的情况比秦州要糟糕得多。杜甫竟然落到须于寒冷的深秋亲自跑到山上捡拾橡果、栗子,穿着单薄的衣衫,扛着锄头在雪地里寻找黄独(山芋之类),挖不到黄独,全家都得挨饿。

  不过,同谷的悲惨生活没满一个月,杜甫一家就踏上了前往成都的道路。

  杜甫一生其它时间的生活,虽然诗文中屡见诉苦哭穷的语句和片段。但实际上还是过得去的。诉苦哭穷,不排除杜甫出于谋求仕进需要的夸张成分,也是“语不惊人死不休”的表现形式之一。换言之,这种穷苦,基本上是仕途坎坷、人生理想难以实现的困厄、苦恼,而不是物质生活的贫穷、凄苦。


  三十五岁到长安谋求仕进之前,因为父亲健在,还有亲戚照拂,杜甫先后畅游吴越,跟苏源明等放荡齐赵之间,跟李白同游齐鲁,跟李白、高适相约游梁宋……对于其中“放荡齐赵”前后十年的生活情形,杜甫曾在《壮游》一诗中做了生动的描述:“放荡齐赵间,裘马颇清狂。春歌丛台上,冬猎靑丘旁。呼鹰皂枥林,逐兽云雪冈。”显然,杜甫靑少年时期过的是无忧无虑、富裕快活的公子哥的日子!


网络配图

  在长安追求仕进的十年,被学者们称为“困守长安”时期。这一时期的诗文作品,有不少诉苦哭穷的语句和片段。但我认为,这些语句和片段都不能坐实了看。因为,都可能含有杜甫自鸣悲苦以期打动他人恻隐之心、谋取功名踏上仕途的意图。须知,杜甫是官宦子弟,母亲出自唐朝望族清河崔氏,他的众多亲戚、妻族都是官宦人家。另外,《曲江三章》其三有“杜曲幸有桑麻田”之句,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》“便下襄阳下洛阳”句下自注云“余有田园在东京”,《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》有“两京犹薄产”之句。可见,杜家是有多处产业的。国家太平时期,杜甫一家靠收租生活,完全不成问题。


  成都时期,先后有裴冕、高适、严武等地方高官的资助;夔州时期,又得到都督柏茂琳的大力资助;由四川至湖南的迁徙路上,又有若干为官亲友的资助与接待;杜甫一家“漂泊西南”的十年(760—770),过的无疑是“地主阶级”的日子。成都草堂,杜甫能种那么多竹木、果树,土地面积不会太小;在幕府担任参军,当有薪水可领。


网络配图

   在夔州瀼西,杜甫得到的住宅,附有果园四十亩;在江北东屯,又有稻田若干顷(公田一百顷的说法未必可靠);夔州时期,有伯夷、辛秀、信行、阿段、阿稽等好几个当地土著“隶人”为其所用。所有这些,杜甫诗歌中都有明确的记载。

  “漂泊西南”期间,也有朋友接济不周的时候,性情刚直的诗人对这种依靠亲友的生活,也并不心甘情愿。但是,人生天地间,谁的日子能是事事如意、年年富足、天天惬意的呢?生逢乱世,像杜甫那样,一路之上都有人资助照顾,可以处处为家,也堪称左右逢源了。

  我认为,穷苦的杜甫,是诗人杜甫通过诗歌塑造出来的自传体文学形象;他真实的人生其实并没那么穷苦。至少,杜甫的一生,比貌似潇洒、飘逸的李白,要好过很多!


抱歉,评论功能暂时关闭!